本文目录
著名的戏曲有哪些(名字)戏曲方面的蒲剧苏鹏蒲剧张庆奎简介,蒲剧舍饭张庆奎唱词地方戏曲有哪些如何欣赏蒲剧山西蒲剧的由来著名的戏曲有哪些(名字)
中国著名戏曲有:《贵妃醉酒》《状元媒》《三打祝家庄》《红鬃烈马》《是老安刘》《宇宙锋》《西厢记》《红娘》《谢瑶环》《白蛇传》《四郎探母》《清官册》《霸王别姬》《群英会》《罗成叫关》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锁麟囊》、《大保国》、《贵妃醉酒》、《捉放曹》、《武家坡》、《四郎探母》、《铡美案》等等等戏曲剧种: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一、中国五大戏曲剧种1、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一般均表述依次为:京剧(有“国剧”之称 )、越剧(有“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 )、黄梅戏、评剧、豫剧。 采用如此表述的书籍出版物有数十种,覆盖教育、旅游、戏曲、电影、网络、民俗、文化、电视、国学、艺术、漫画等各领域。2、亦有表述为“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者,采用如此表述的书籍出版物有数种,即:1997年出版的《文化娱乐通》(郭沫勤主编)、2003年出版的 《戏剧影视文艺学》(刘晔原著)等。3、而2008年在北京市出版的《黄梅戏》(中国文联出版社)(金芝,杨庆生著)则特意用了“并称”一词。二、全国声腔剧种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南京白局、高淳阳腔目连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东北地方戏、东河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平腔、正字戏、四平腔、四股弦、右词南剑调、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剧、吕剧、竹马戏、老调梆子、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评剧、苏剧、甬剧、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官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京腔、京剧、青阳腔、青海平弦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红剧、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越剧、傣剧、琼剧、丝弦戏、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崇阳提琴戏、通城花鼓戏、蒲剧、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豫剧、襄阳剧、襄武秧歌、藏剧、赣剧、彝剧。扩展资料
谱色分类:一般情况下,脸谱的脑门和两颊部位的颜色构成脸谱的主色,谱色分类就是按照脸谱的主色来分类。1、谱色有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和特殊寓意,表现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这是在长期的戏曲演出中,观演之间互动对话、约定俗成的结果。2、红脸:表示忠勇耿直,有血性的勇烈人物。如关羽、赵匡胤、姜维等。但也有例外,如《法门寺》中反面人物刘瑾就勾红脸,这里有讽刺之意,使人一看便知是个擅权的太监。3、粉红脸:表示年迈气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将。如廉颇、袁绍等。4、紫脸:表示刚毅威武、稳重沉着的人物。如常遇春、樊哙等。5、黄脸: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如典韦、宇文成都等。表示文士内有心计,如姬僚等。6、蓝脸: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的人物。如窦尔墩、夏侯惇等。7、绿脸: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的人物。如程咬金、青面虎等。8、黑脸:表示忠耿正直、铁面无私,或粗率莽撞的人物。如包拯、张飞、夏侯渊等。9、白脸:又分水白脸和油白脸。水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如曹操、赵高、严嵩等。白脸多用于反面人物,但也有例外,如鲁智深、杨延德(杨五郎)等。10、瓦灰色脸:表示老年枭雄。11、金银脸:一般用于神、佛、鬼怪,象征虚幻之感。如二郎神、金翅鸟等。也用于一些英勇无敌的将帅或番邦将帅。如李元霸、金兀术等。戏曲方面的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角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角色:
末:男角。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剧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净:俗称“花脸”“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如《窦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
丑: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
杂:又称“杂当”。扮演老妇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元杂剧作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创作的剧本至少在五六百种以上,保留到现在的也还有一百五十多种。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已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描写一个善良无辜的童养媳窦娥的悲惨遭遇,反映了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和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的坚强意志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马致远的《汉宫秋》,借助历史题材,通过描写王昭君为国献身、毛延寿卖国救荣和王公大臣的腐败无能,对元代的民族压迫进行无情地揭露,对当时的统治者给予辛辣的嘲讽。王实甫的《西厢记》,描写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
相传,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剧种,即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据嘉庆八年的记载:“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磬同音,歌舞升平,伶工荟萃,莫感于京华。”也说明了当时这一历史盛况。其中所谓南昆即流行于江南昆山一带的昆山腔;北弋指南戏与北曲结合,产生于江西弋阳地区的弋阳腔,即流传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当时盛行于京城的京腔;东柳即流行于山东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国西北广为流传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说明了东西南北四方艺人汇集北京的盛况。
从当前来看,以上四大声腔已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围,有的早已遍及全国许多省份,弋阳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河北广为流传,因此有关人士认为这种说法并不科学,但是这种历史形成的说法还是客观地反映了历史事实。从当前戏曲剧种的分布来看,昆剧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还是有相当的观众基础。弋阳腔不但在北方扎根,从乾隆年间,在京师“六大名班,九城轮转”,而且对京剧以及一些北方剧种的形成发挥了重要影响,就是在江南一带的流传也主要是在许多北方语系的地区。柳子腔(包括受其影响的柳琴戏)虽然流行于河南、苏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动还是山东的曲阜、泰安、临沂。秦腔(即山陕梆子)以及由其发展而来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尽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们在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却有着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广泛的观众群,所以说“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是有历史根据的。
全国戏曲的种类
彩调剧 藏剧 潮剧 楚剧 凤阳花鼓戏 广东汉剧 桂剧 汉剧 黄梅戏 徽剧 荆州花鼓戏 柳子戏 吕剧 山东梆子 绍剧 四川曲剧 甬剧 云南花灯 壮剧 越剧 粤剧 越调 豫剧 宜黄戏 扬剧 新疆曲子剧 湘剧 锡剧 婺剧 碗碗腔 天津文明戏 苏剧 曲剧 琼剧 青海平弦戏 秦腔 黔剧 祁剧 蒲剧 莆仙戏 评剧 瓯剧 闽剧 陇剧 龙江剧 辽南戏 昆剧 梨园戏 京剧 晋剧 吉剧 黄龙戏 淮剧 滑稽戏 花儿剧 沪剧 河北梆子 赣剧 二人转 二人台 川剧 北方昆曲 新城戏
声腔剧种
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东河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平腔、正字戏、四平腔、四股弦、右词南剑调、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剧、吕剧、竹马戏、老调梆子、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评剧、苏剧、甬剧、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宫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京腔、京剧、青阳腔、青海平弦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红剧、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越剧、傣剧、琼剧、丝弦戏、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蒲剧、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豫剧、襄阳剧、襄武秧歌、藏剧、赣剧、彝剧。
戏剧名词
九宫、入破、卜儿、十三调、二花脸、刀马旦、人物造型、大曲、大面、大遍、小末、小旦、小戏、小生、小花脸、三部曲、三花脸、三小戏、才人、广播剧、引子、引戏、文场、文工团、文明戏、元曲、元杂剧、云手、云韶府、丑、介、队舞、六幺、幺篇、宫调、水袖、化妆、反串、书会、瓦舍、勾栏、开呵、木大、中州韵、内心独白、手眼身法步、中国戏剧梅花奖、打出马、打背躬、台词、台步、正末、正旦、正剧、正净、四大徽班、四大声腔、四功五法、旦、旦儿、末、末泥、本色、本色表演、出、外、生、加官、龙套、布景、对白、代面、包厢、乐棚、务头、犯调、北曲、立部伎、东海黄公、兰陵王入陈曲、行头、行当、行家、行院、戏文、戏剧、冲末、冲狭、曲破、曲牌、曲谱、老旦、老生、吊毛、传奇、杂当、过曲、集曲、合生、许胡、百戏、优伶、寻幢、压轴戏、地方戏、问题剧、自报家门、花部、花旦、把子、把子功、走边、走索、场、场面、场面高度、巫、串、折、弄、角抵、苍鹘、社火、邦老、孛老、序幕、身段、尾声、抢背、宋杂剧、竹竿子、吴江派、苏中郎、坐部伎、连台本戏、即兴表演、武旦、武丑、武场、武净、武生、武二花、武花脸、板眼、板式、参军、参军戏、定场诗、定场白、俫、净、帔、转踏、法曲、青衣、京白、官衣、话剧、诗剧、掐弹词、性格化、毯子功、油花脸、升平署、宜春院、贴净、贴旦、独白、独幕剧、科班、科泛、科浑、南曲、南戏、南杂剧、南北合套、俗乐、院本、弦索、哑剧、亮相、起霸、圆场、面具、轴子、客串、草台班、闺门旦、活报剧、音响效果、总会先倡、剧场、剧种、剧本、悲剧、悲喜剧、砌、彩排、旁白、帮腔、家门、宾白、钵头、俳优、倡优、临川派、鬼门道、诸宫调、第四堵墙、爱美剧运动、排遍、排演、脚色、脚本、梨园、梨园弟子、副旦、副末、副净、唱腔、唱赚、唱念做打、基本功、街头剧、翎子、盔头、检场、脸谱、彩旦、清唱、菊部、票友、郭秃、象人、教坊、虚拟动作、铜锤花脸、鱼龙曼延、雅部、雅乐、雅乐部、傩、道具、喜剧、黑头、腔调、猴戏、掌记、搽旦、散乐、装孤、傀儡戏、滑稽戏、温州杂剧、程式动作、鼓板、鼓子词、鼓吹部、鼓架部、幕、幕表制、缠令、缠达、韵白、滚调、跳丸、演出本、路歧人、酸、赚、摘遍、锣经、楔子、髦儿戏、潜台词、舞台、舞台灯光、舞台美术、舞台指示、舞台艺术、题目、题目正名、靠、趟马、髯口、褶子、蟒袍、敷演、磕瓜、影戏、燕濯、踏谣娘、霓裳羽衣曲等
戏曲的“两下锅”
张宝申
近年来,在舞台和电视上,时常出现不同剧种的演员同演一出戏的情况。如:在纪念梅兰芳诞辰百年时,年愈八旬的豫剧名家马金凤与京剧梅派传人梅葆玖曾同台演出过《穆桂英挂帅》;中国京剧院与西藏藏剧团曾合演过《文成公主》。这种演出形式,戏曲界称为“两下锅”。还有多个剧种同台演出的“三下锅”、“四下锅”。在中央电视台的戏曲晚会上,曾有过京剧、豫剧、龙江剧和河北梆子四个剧种的演员合演一台《花木兰》的情况。因其演出形式新奇,引起观众的很大兴趣。
在中国戏曲的历史上,这种“两下锅”的演出形式由来已久,是不同剧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一种重要手段。许多剧种在“两下锅”中,演变出新的剧种。元大都时期的北京是杂剧的一统天下,产生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众多剧作家和《窦娥冤》、《西厢记》等一批著名的剧作。明永乐年间由南京迁都北京后,在移民潮中,大批南人北上,南曲也随之而来。为适应新的环境,南曲和杂剧实行了“南北合套”的演出。南曲吸收了北曲的优长,形成了新的昆山腔、弋阳腔。而杂剧则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明末清初,昆山腔演变为昆曲,在北京的舞台上占据了主导地位。《长生殿》、《桃花扇》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传演至今。今天的京剧也是二百多年前汉剧与徽剧“两下锅”的产物。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汉剧艺人“两下锅”共同演出,在相互融合中,以徽剧的二簧腔和汉剧的西皮腔为基础,形成了一种新的“皮簧戏”。此后,皮簧戏又从昆曲、梆子腔等剧种中不断吸取营养,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到了清末民初,京剧已发展到成熟阶段,不仅成为京城戏曲舞台的主流,而且开始向全国传播。这一时期,由山陕梆子演变而成的河北梆子(时称秦腔、直隶梆子)和由“蹦蹦戏”发展起来的评剧,都曾与京剧“两下锅”演出。清光绪十七年(1891),著名河北梆子演员、戏曲活动家田际云在其所主持的玉成班中,首开梆子、皮簧同班“两下锅”合演的先例。因其很受观众欢迎,许多班社纷纷效尤。一时间,京城内外,京梆“两下锅”的演出红红火火。许多京剧科班也“梆、簧兼授”。著名京剧科班富连成也“二科生徒几乎无一不习秦腔(梆子)者。即今之马连良氏,亦曾习《取洛阳》之小王子”。在与京剧“两下锅”的演出中,许多河北梆子演员,如:荀慧生、于连泉(小翠花)、赵桐栅(芙蓉草)等,后来都改唱了京剧,成为著名的京剧演员。
评剧形成于清末民初,是由莲花落、蹦蹦戏、平腔梆子戏演变而来的新剧种。在解放前一直行当不全,以“三小”(小生、小旦、小花脸)戏为主,称为“半班戏”。所以,评剧在初期经常与河北梆子、京剧“两合水”或“三大块”联合演出。在与京剧、河北梆子的同台演出中,评剧在音乐、唱腔、剧目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至上世纪30年代,以评剧“四大名旦”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和爱莲君为代表的女演员的出现,使评剧发展到一个成熟的阶段,不仅流行于京津、东北和华北地区,而且还曾到上海及江浙等南方地区演出,影响很大。但因其男演员较弱,仍常与京剧“两下锅”演出。白玉霜在上海就曾与京剧武生演员赵如泉合演过《武松杀嫂》。1945年,新凤霞在青岛,也曾搭周信芳的弟子周麟昆的京剧班,“两下锅”演出过《秦香莲》等戏。
解放后,评剧在改革发展中,健全了生、净行当,丰富了男声唱腔,特别是拥有了魏荣元、马泰、张德福、席宝昆等一批男演员,彻底解决了“半班戏”的问题。而且,创作演出了一批以男演员为主的剧目,受到观众的欢迎。“两下锅”已成为一段历史的记载。
蒲剧苏鹏
苏鹏,女,39岁,运城市蒲剧团国家二级演员,在戏苑辛勤耕耘了20多个年头。《史外英烈》、《玉蝉泪》、《火焰驹》、《冯彦上山》、《关公与貂蝉》、《宇宙峰》、《救裴生》、《表花》、《少华山烤火》、《下河东》、《风流才子》、《狸猫换太子》(连二本)、《李慧娘》等二十多个精品剧目使她的艺术人生多姿多彩。运城市戏剧调演金牌奖、龙门奖、首届戏剧菊花优秀表演奖、第三届山西省红梅奖选拔赛银奖、第四届山西省红梅奖选拔赛金奖第二名、第四届中国戏曲红梅奖大赛金奖、运城市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优秀女文化工作者等一系列奖项都记录着她闪光的艺术历程。苏鹏出生于“三王(王通、王绩、王勃)故里——万荣县通化村。她眉清目秀,落落大方,朴实无华。1988年进入芮城县线腔剧团,由于她练功刻苦,学习勤奋,很快成为团里的主要演员、顶梁柱。主演剧目有《苏三起解》、《送女》、《同窗恨》、《千里驹奇案》、《花烛泪》、《红灯记》等。1991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在校期间成功演出了《宇宙锋》、《红灯记》等,是学员中的佼佼者。1994年毕业后,分配到运城市蒲剧团,先在《关公与貂蝉》中扮演小桃,获得好评;不久接替梁惠芳老师,在《冯彦上山》中扮演王娟娟。她精读剧本,全身心融入角色,通过情真韵浓的唱腔和逼真传神的表演,对卖卜算卦的王唐之女王娟娟因父亲被杀、在慈云庵中守灵,与冯娘子、钱郎巧遇,方知发生误会,对钱郎心中爱慕,大胆吐露心曲,终以玉虎坠相赠、缔结婚约这一特殊的心路历程,表达得层次清晰,将剧情推向高潮,观众掌声经久不息,团里团外好评如潮。
在大型传统故事剧《史外英烈》一剧中,苏鹏扮演以武旦应工的二号人物牛金花,与扮演秦巨的国家一级演员张巨等老演员密切配合,通过紧张激烈的武打和奔放高亢的演唱,较好地塑造了一位古代巾帼英雄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在《下河东》中扮演了呼延金莲;在武俊英主演的《玉蝉泪》中扮演幼年的曹芳儿;“抗非”特殊时期,在武俊英、王艺华联袂主演的蒲剧艺术片《天使之歌》中扮演护士小张,均较好地完成了人物塑造并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2006年,苏鹏由全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吉有芳精心传授,排演了唱做念舞重头戏《表花》。那载歌载舞、浑然一体的表演,使苏鹏得到了全面综合强化训练,而该剧营造的优美意境,富于诗情画意的台词,则使苏鹏回味无穷、受益匪浅,取得了明显进步。当年苏鹏即以该剧参加了运城市第八届戏剧龙门奖调演,而获优秀表演奖。
2008年,运城市蒲剧团新排了以全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艺华领衔主演的连台传统故事剧《狸猫换太子》,苏鹏扮演与太监陈琳联手、冒险搭救太子的宫女——寇珠。她身份低微,却胸怀忠义。在险境中决心舍生取义,以保大宋社稷。苏鹏以满腔深情、饱含血泪、凄婉怨愤的唱腔和激情火爆、娴熟自如的表演,使演出频闪亮点,并荣获运城市庆祝建国60年暨首届戏剧菊花奖调演优秀表演奖。
《救裴生》一剧,是苏鹏艺术历程中一个标志性剧目。2000年,她的老师、导演雷亚芬为苏鹏精心排导了《救裴生》并荣获运城市戏剧调演金牌奖。后来,苏鹏又赴西安,拜著名秦腔演员韩俊丽老师专攻“喷火”特技,技艺大长。“救裴”时,苏鹏转身引火、单口喷火、双口喷火、连喷80多口火焰的精彩绝技倾倒了观众,将剧情一步步推向高潮,成功塑造了一位看似美丽、冷艳,实则情感真挚、感天动地的复仇女神艺术形象,取得轰动效应,得到戏曲界专家和戏迷的高度评价,成为苏鹏连获省级和国家级大奖的代表作。多次参加省,市,中央电视台演出。
获奖后的苏鹏为回报广大戏迷的支持与厚爱,在市文化局、市剧协、市蒲剧团全力支持下,在河东会堂首次举办了《红梅情韵》个人戏曲专场演唱会。七个精彩戏曲选段,既有苏鹏演出多年的代表作,也有量身制作、精心打磨的新作品。蒲剧、眉户、线腔齐全,传统、现代戏兼容,艺术特色鲜明,集中展示了苏鹏艺术创造阶段性成果,通过运城电视台《蒲乡红》栏目播放,发行光盘,制作年历画像,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享受、同时也得到了戏曲界专家和戏迷朋友的高度赞扬。
蒲剧张庆奎简介,蒲剧舍饭张庆奎唱词
张庆奎,乳名全心,艺名十三红。原籍是安徽卢州府(今安庆合瑞县)。先祖元末随红巾军刘福通来山西,遂落户临汾屯里。其父张三海,兼唱蒲剧和道情,演须生。庆奎六岁入道情班,唱开场小戏,九岁被父亲送至襄汾三公村娃娃班学蒲剧,演丑角,欲改须生而不能。从师名丑刘茂奎。在曲沃县的一次演《斩子》,主演因故未到,庆奎自荐演六郎,班主无奈之下答应,遂改须生,一唱而红。
十三红天赋极佳,不但身架好,而且嗓子出色,甘冽醇厚,还略带奶腔,高腔不竭,低音不喑,挥洒自如,尤其是会用嗓,张庆奎先生擅长的剧目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家店》,还有《四进士》、《蝴蝶杯》、《牧羊卷》、《春秋笔》、《十五贯》、《徐策跑城》、《芦花》、《十道本》等传统戏,还有《红灯记》、《槐树庄》等现代戏。还能反串丑角、二花脸戏。一生塑造的舞台人物几乎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虽然他们的身份、性情各异,但十三红演来却活灵活现、各具神采。
朱春登:(唱)
从军舍下亲骨肉
荣归单见坟两丘
妻母魂游黄泉路
幕后合唱:黄泉路,黄泉路
朱春登:空留孤苦万户侯
中军:禀侯爷,早饭已温过三回,侯爷请来用饭。
老军:侯爷,你就吃上一口吧。
小军:是啊,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
朱春登:中军
中军:在
朱春登:这几日我为祭妻母,搭棚舍饭,常见那些孤儿寡母扶老携幼前来,
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尔等不可怠慢,小心伺候。
老军小军:记下了
中军:尊命,侯爷请来用餐。(朱春登、中军下)
老军:哎!咱侯爷可真是个大好人那。
小军:哎,好人未必就有好报。
老军:啥?
小军:好人未必就有好报。
老军:哈哈,你小子啊,嘴上没毛,你胡说八道,就不怕打雷把你轰了。
小军:轰了也好,反正咱是光棍一条。老伙计,就说咱侯爷吧,他从军打
仗回来了,母亲老婆全死了,落了个舍饭守孝。
老军:哎,说的倒也是啊。
[赵景棠扶婆母上
赵景棠:婆母慢走。
小军:哎,老伙计,老伙计,老伙计
老军:哎
小军:那边来了两个贫妇人。
老军:啊,要是过路的,让人家过去,要是要饭的,让她再等等。
朱母:(唱)头昏眼黑路难走
赵景棠:(唱)三餐未见粒米粥
朱母:(唱)腹空空汗如豆
幕后合唱:一步一悲愁,一步一悲愁
赵景棠:婆母,婆母,不知那家大人在此舍饭,待媳妇前去讨要些过来。
朱母:哎,哎。
赵景棠:军爷们见礼。
小军:免礼,免礼。施礼作甚?
赵景棠:舍饭棚里可有些残茶剩饭,赏给我贫妇人一勺半碗。
老军:啥?
小军:是个要饭的。
老军:啊,是个要饭的。
小军:哎呀,我说贫妇人,要饭也要有个时间,早饭已过,午饭未到,卡
在两顿旮旯里,你挨等挨等,呆会儿,多给你些,啊。
赵景棠:哎。
朱母:哎呀。
赵景棠:哎呀军爷呀,你们莫要将我怜悯,可怜我现有八十一岁的老母,一
日三餐未曾用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贫妇人与二位军爷叩
头了。
小军:哎……别别别别,哎吆,你把我的心都哭软了。老伙计,她说,
有一十八岁的老母……
老军:哎,想是八十一岁的老母。
小军:啊,是八十一岁,一十三天未曾用饭……
老军:哎,想是一日三餐没有用饭,可怜那。(哭)
小军:哎……,老伙计,他哭你也哭,你是哭甚哩?
老军:我想起我家八十岁的老母,三天没有用饭,活活地饿死了。
[老军、小军齐哭,中军上
中军:呔!侯爷今日还未曾用饭,刚刚端起饭碗,尔等便在这里唧唧喳
喳,哭哭啼啼。
小军:哎吆,好我的二爷哩,是这位贫妇人言道,现有八十一岁的老母,
一日三餐未曾用饭,咱这老军一见,想起他妈也是八十一岁……
朱春登:中军
中军:在
朱春登:何事喧哗?
中军:尔等惊动了侯爷,小心了!(下)
小军:哭!哭!哭的出下乱子了。
朱母:媳妇,咱走,咱走。
[中军上
中军:是我禀知侯爷,爷的这碗早饭粒米未动,让速速送于贫妇人。
老军:哎呀,咱侯爷可真是个大好人那。(接碗)
中军:小心打了玉碗。
老军小军:哎,是是是。贫妇人,请来要饭。(赵景棠接碗)哎哎,别打了
玉碗啊。
赵景棠:婆母,请来用饭。
朱母:媳妇,你先用吧。
赵景棠:婆母先用吧,小心玉碗。
[朱母用饭,赵景棠四周看,发现是自家祖茔
赵景棠:婆母,你快来看,你快来看,此处是咱家的祖茔。
朱母:什么什么,媳妇你说什么?
赵景棠:是咱家的祖茔。
朱母:(擦眼细看)祖茔?朱龙之墓,啊呀,果然是咱家的祖茔。
(唱)见祭祠步踉跄山摇地动
为乞食竟来在自家的坟茔
是哪个仁义礼智全不懂
搭棚舍饭欺我朱门无后人
倚财仗势发指恨
一气下打碎玉碗骂不仁
小军:哎呀,这老婆子是成心打碗哩。
中军:走!好你贫妇人,我家侯爷将饭赏赐于你,你竟敢胡言,还打碎玉
碗,你可知我家侯爷他拿这玉碗祭奠的是何人?
朱春登:中军
中军:在
地方戏曲有哪些
1、评剧:发源于河北唐山,是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地的地方戏。它最初是在河北民间说唱“莲花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先后吸收了其他剧种和民间说唱的音乐和表演形式,于清朝末年形成了评剧。评剧具有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擅长表演现代生活。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新凤霞等,代表剧目有《秦香莲》、《小女婿》、《刘巧儿》等。2、粤剧:是广东省的主要剧种,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和闽南一带。居位在东南亚、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也十分喜爱粤剧。明清时代,中国的许多剧种流传到了广东,这些剧种的声腔与广东音乐、民间曲调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粤剧。粤剧用广东方言演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著名演员有红线女、马师曾等,代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3、越剧:发源于古越国所在地浙江绍兴地区,是浙江省的主要地方戏,流行在浙江、上海、江苏、江西、安徽等地。越剧形成于清朝末年,最初全部由男演员演出,三十年代又发展成全部由女演员演出。越剧唱腔委婉、表演细腻抒情优美,已经成为仅次于京剧的一个大剧种。著名演员有袁雪芬、王文娟、徐玉兰等,代表剧目有《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4、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戏,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流行于河南以及临近各省,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豫剧的声腔,有的高亢活泼,有的悲凉缠绵,能够表演各种风格的剧目,传统剧目有六百五十多出,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剧种。著名演员有陈素真、常香玉、牛得草等,代表剧目有《宇宙锋》《穆桂英挂帅》《红娘》《七品芝麻官》《花木兰》《朝阳沟》等。5、黄梅戏:是安徽省的地方戏之一,旧时称为黄梅调,主要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的部分地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的采茶歌,传入安徽安庆地区后,又吸收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发展形成了这个剧种。黄梅戏载歌载舞,唱腔委婉动听,表演朴实优美,生活气息浓厚,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欢迎。扩展资料:地方戏要摆脱生存窘况和发展困境,还要特别强化“生产自救”的意识并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我们知道,剧种的生存状况如何,是靠剧目来体现的。生产出一部有影响的好戏并藉此推出一位担大梁的“腕角”,对一个剧种的生存和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上世纪50年代,连销匿已久的昆曲都能藉“一出戏”来救活,以至于留下了“一出戏(《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强化“生产自救”的意识,就要从生产什么产品、如何组织生产出发来变革我们的生产关系,来解放并发展我们的艺术生产力。地方戏剧团,即便是那些有悠久历史剧种的剧团,也不可以“坐等天上掉馅饼”的态度来期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工程”保护的是剧种,是剧种仍能在今天产生影响的历史文化价值。不能实现“生产自救”的剧团,也未必能在“工程”的资助下胜任剧种的保护。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地方戏,是一种仍在传承、可以激活的“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强调的“原汁原味”。生产自救的理念还包含着对传统的创造性转换,是一种发展中的生产自救。我们相信,地方戏只有追求发展才能有效生存,只有发展着的建设也才是最有效的保护。如何欣赏蒲剧
什么是蒲剧?俗称乱弹,又称蒲州梆子、山陕梆子,今统称蒲剧,因起源于古蒲州(今永济市)而得名。据诸多出土的戏剧文物和有关资料记载,蒲剧起源于宋,由山、陕地区的民歌和说唱开声,先演变为民间小戏,后又在民间小戏的基础上,接受了古老剧种的艺术成就,逐步发展成为大戏。迄明中叶演变为“乱弹”、“梆子腔”,成为独立完整的剧种。蒲剧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南三角地带,远及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民国以来,陕西省的西安、延安、延长,河南省的灵宝、卢氏,甘肃省的定西等市县,都曾建有蒲剧团。明嘉靖年间,蒲州就组建有义合班,进行演出。清嘉庆时有“永乐班”、咸丰时有“三义娃班”。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全区有蒲剧班社20多个。同时涌现出郭宝臣(艺名元元红)、王来(艺名老二盏灯)、祁彦子(艺名彦子红)、郧三吉(艺名白菜心)、吕长林(艺名八百黑)、任金祥、孙广盛、王存才、冯安娃等一批表演艺术家,推动了蒲剧艺术的发展。蒲剧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两个不同的艺术流源,即西路戏与南路戏。南路戏以演传统的上、中、下24本为主,唱词较少,文辞典雅,多以情节奇巧取胜,格调文雅。西路戏则粗犷豪放,重唱功和做功,风格火爆。到本世纪30年代末,特别是蒲剧五大名演员阎逢春、王秀兰、张庆奎、筱月来、杨虎山出现后,蒲剧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西路戏和南路戏的特点逐渐溶为一体,使蒲剧既有火爆激昂的一面,又有典雅细腻的一面,形成长于抒发激情和凄楚的情绪,具有豪迈奔放的特色。蒲剧的角色行当有须生、老生、小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大净、二净、丑角等。蒲剧的特技表演驰名全国,髯口功、翅子功、翎子功、稍子功(甩发)、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及跷功等特技为其它剧种广为借鉴,耍纸幡、彩功等,亦极为细腻精彩。传统剧目有本戏、折戏500多出。50-60年代,经过整理、改编至今仍上演的剧目有《薛刚反朝》、《赵氏孤儿》、《窦娥冤》(已拍摄成电影)等。近年来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西厢记》、《关公与韶蝉》《阴阳河》、《送女》、《苏三起解》等。专业表演团体除地区蒲剧团外,尚有永济市虹光蒲剧团、芮城县黄河蒲剧团等lO个县(市)蒲剧团。主要演员除已故的王存才(小旦)、阎逢春(须生)、杨登云(二净)、杨虎山(二净)、筱月来(小生)等外,现活跃在舞台上的有张保(须生)、武俊英(小旦)、景雪变(小旦兼闺门旦、刀马旦)、王艺华(小生)、吉有芳(花旦)等。
蒲剧音乐的特点
以粗犷高亢为特点,旧时演唱多用“三眼调”,相当于B调;有时也有“梅花调”,相当于C调。现在多改用D或A调。乐队分文场和武场两个部分。以管、弦、拨、弹乐器组成的称文场;以打击乐组成的叫武场。文场的主要乐器有胡呼(属中音板胡),是蒲剧的主要乐器。笛子(中音管乐器),二胡、三弦、唢呐。二股弦已被淘汰,近来又增加了小提琴、扬琴、琵琶、大提琴与小号等。打击乐有鼓板、指板、马锣、挠拔、梆子、手锣、铰子、战鼓、堂鼓、云锣、碰铃、道锣、木鱼等。蒲剧音乐属板腔体。主要唱腔(板式),有慢板、二性、紧二性、撩板、流水、小流水、间板,滚白等8种独立板式,还有大导板、导板、导爻板、小送板、大送板等。此外还有杂腔、花腔等。锣鼓曲牌有六七十套,变化起来却有百种以上。曲牌分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两种,唢呐曲牌100多种,丝弦曲牌也有60多种。
蒲剧的板式介绍( 稽古轩主节录)
蒲剧板式主要有十多个辅助板式。
组合使用,速度每分钟40至80拍,其特点是字少腔多,不仅旋律性强,舒展大方,委婉多变,节奏稳和,腔幅长,声情多而词情少,而且有丰富的“花腔”。所以,它长于抒情,适合表现剧情和阐述人物心理变化的。多用于生、旦行。净行、丑行不用。
,蒲剧唱腔中的核心板式。一板一眼,眼起板落。记谱为2/4节拍,有时因强调变化的需要,常插如1/4节拍,速度约每分钟60至80拍,词格为十字句和七字句两种。为了表现的需要,亦可灵活变化,如三三四、三四三、七三五(似有笔误,存疑)或二二三均可。它可以自行起板、落板,也可转如其他板式,或与其它板式组织成套唱腔。有较强的表现功能,它的特点是:旋律流畅,节奏灵活多变,强弱分明。既可容纳众多词段,又善于同字调紧密结合,既可叙事,也可抒情,可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也可表现缠绵、深沉或悲怆凄楚的感情。生、旦、净、丑各行均可使用。
。长于边县欢快喜悦的情绪,如果运用不同的唱法,亦可表现高亢、激越或悲愤的感情。生、旦、净、丑各行均可使用。
速度稍快,字腔匀称,语言性较强,近乎说唱。两者均长于叙事。
的特点是唱腔极富语言特征和朗诵性,节奏自由,可快可慢,可松可紧,或整板或散唱均可,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在强烈的叙事性中体现出强烈的激情,继而透发出强烈的旋律美来。各个行当均可使用。
和其它板式,速度的快慢与行腔的高低有极大的灵活性。它长于表现悲哀、伤情或慷慨激愤的感情,各个行当均可使用。
外,其它行当均可使用。
除了以上的七种主要板式外,还有辅助板式,如十多个辅助板式,这些板式不能独立存在,均依附于主要板体,或作起板的导引,或作落板的结束,或作转板的桥梁,穿插在各种板体之间,在成套的大段唱段中,它有启、承、转、合的衔接作用。
蒲剧的板式变化在相互连接时,有一套衔接规律和连接方法。在速度和节奏方面一般遵循慢、中、快、散,或是散、慢、中、快。既有相互往返交替。
蒲剧中,板称为“黑板”,眼称为“红板”。眼起板落俗称“黑红板”。起唱在后半拍。但各种板式的落音必须在板上(强拍)。
常见唱段的板式
阎逢春《杀驿》:吴承恩
王夫人那样贤世间稀少…..潜逃。
阎逢春《舍饭》:朱春登
思在前想在后心神意乱,……是不是上前去再讲她盘。
阎逢春《跑城》徐策
张庆奎《芦花.训子》闵德仁
这是我闵门不贤良,我的儿一死不愿他的娘,休约扯个纷纷碎,把儿的孝名天下扬。
王天明《麟骨床》晋王
问红尘难得有这般女娘。
王天明《杨门女将.探谷》采药老人
悬崖上有栈道直捣敌营。
张保《冯彦上山》冯彦
悔不该拒绝那马武邀请,……我定要图义举扫荡不平。
尧庙红《三击掌》王宝钏
你怎能悔言失信昧婚姻。
朱秀英《四进士.柳林写状》杨素贞
(叫板)先生既问听我道来。田氏女她把毒计想定,……你看我伤情不伤情。
秦翠兰《法门寺.大佛殿》宋巧姣
眼看我宋氏门绝了香烟。……审清了这桩案与民申冤。
王存才《连环计.花园》貂蝉
等老爷过去再回还。
王秀兰《西厢记.赖婚》崔莺莺
张先生痛伤心我心难受,老夫人悔婚姻好无来由。……猛想起瑶琴儿放在床头。
丁桂兰《彩楼记.坐窑》刘翠平
儿本想奉高堂朝夕参拜,母慈爱父无情更觉悲哀。……严冬尽冰雪化阳春自来。
田迎春《麟骨床》文嫣
我只将百花园里走一番。
武俊英《苏三起解》苏三
走投无路破庙受熬煎。
筱月来《黄鹤楼》刘备
秦穆公驾坐咸阳地,晋文公驾坐平阳城。……若不写咱两家便失情。
孙文斌《彩楼记》吕蒙正
吕蒙正回寒窑风雪当道,恨只恨小和尚恶气难消。……这男踪和女迹定有蹊跷。
杨登云(杨老六)《巴州》张飞注:杨虎山先生的巴州板式同此。词句略有异
猛想起我弟兄结义桃园。……忽听的小姣儿他来报一言。
杨虎山《黑旋风李逵》
又只见酒旗儿朝我飘扬。大哥怎样对你讲?为什么初下山就要荒唐?临别言语记心上,又闻得一阵一阵热酒香。酒香引得喉中痒,李逵今日偏不尝。甩开大步往前闯,抖一抖精神走一程。
吴永盛《窦娥冤》张驴儿(丑角,电影《窦娥冤》张驴儿扮演者。)
叫声娘子快从下,……从今后你亲我爱我爱你亲热热活或是一家。
稽古轩按:以上文字从《蒲剧优秀唱腔选》(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杜运佳和畅元发编著)一书的序“让蒲剧唱腔之花更芬芳”一文节选的。文中附录的大部分唱词仅抄录了转板前后的语句,唱词省略的部分以及相关的唱段大多可从清凉茶社和蒲剧艺术小组中找到全部。少量的青年演员的唱段在市面上很常见,可买的到,一般都附了唱词,因此不再录入。又因为《蒲剧优秀唱腔选》中许多唱段未注明板式,著名艺术家的唱段也不多,加上我对于蒲剧的板式也不清楚,因此有许多常见的优秀唱段的板式不能抄给大家,希望各位能补充一些,更希望大家发现文中唱词板式中错误后及时指正(是指有些唱段的板式是我加),以免误人。
蒲剧在陕北的流行与发展 ——深受延安地区群众喜爱的蒲剧艺术
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把秦晋大地一分为二,但却阻隔不了两省间的文化交流和渗透。晋南的蒲州梆子象长上翅膀一样飞到了陕北。这里的群众祖祖辈辈爱好秦腔,但对其姊妹艺术蒲剧亦一往情深,挚爱甚笃。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在现在延安地区的十三个县、市内,曾有过半数县先后成立了蒲剧表演团体。这枝艺苑中的奇葩,在延安三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展风采。被当地群众亲切地呼为“东路”的蒲剧,不知使多少延安人为之迷醉,受之熏陶!它对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影响和推动延安地区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起到过不可低估的作用。
1.蒲剧在延安地区的发展
对延安地区的蒲剧史,仅从一些散见的资料和零星的访问来看,蒲剧在延安地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1私人戏班的初创时期。
早在本世纪初,在保安县(今志丹县)顺宁乡有个名叫任大明的人,成立了第一个私人蒲剧戏班,演员多是流落在当地的山西籍农民和从晋南一带聘请的蒲剧艺人。他们经常在保安、安塞、吴旗等县演出《铡美案》《薛刚反唐》等蒲剧传统剧目,群众非常爱看。几乎与此同时,延安县(今延安市)民间常年活动着一个名叫“雪花剧团”的私人蒲剧戏班,班主是艺名“银圆”的正旦演员杨春艳。上演的剧目有《玉虎坠》《会孟津》《铡美案》《春秋配》等。该剧团还经常在富县、洛川、黄陵等县的描绘上巡回演出,在延安地区中、南部颇有影响。在当时缺戏少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困的陕北山区,老百姓能看到这样的大戏,堪称一大快事。1947年,胡宗南进犯革命圣地延安,任大明、杨银圆戏班遂告解散。
1.2蒲剧团竟相成立的鼎盛时期。
1948年延安光复后,不到三、四年的时间,延安、志丹、延长、宜川等县人民政府,先后接管了本县的原私人戏班,并以此为班底,分别成立了“官办”的县人民蒲剧团。这些剧团(包括六十年代前后游串于安塞、甘泉、延安一带的所谓“赵猫脑黑剧团”十余年间,足迹遍及陕北,有的还多次赴宁夏、青海、内蒙古献艺。所到之处,备受群众欢迎。这一时期,可以称得上蒲剧在延安地区的“黄金时期”,在多数县群众中,蒲剧基本上达到了普及。此期间,在延安地区的蒲剧舞台上,出现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优秀演员,赢得了观众的青睐,进一步扩大了蒲剧在群众中的影响。他们的名字,至今尚为人们传诵。例如建国初期延安县蒲剧团的正旦杨春艳(杨银圆),在延安地区可谓“无人不知”,剧团走到那里,戏迷们先打听“银圆来了没有?”只要有银圆的戏,群众总是扶老携幼,争相观看,只有看他演的戏,才算过了戏瘾。再如宜川县蒲剧团已故团长、小生和须生演员李四德,十三岁即在山西稷山县本村业余剧团学艺,1952年被宜川县招聘为演员。因其天资聪颖、幼工扎实、嗓音醇厚、扮相英俊,使他扮演过的十多个角色无不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特别是《周仁回府》中的周仁、《薛刚反唐》中的徐策,更是栩栩如生,出神入化,令人叫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虽其舞台生涯不过十几个春秋,却已名噪三晋,不仅为观众誉之为“当代阎逢春”,而且为剧界名宿墨遗萍和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兰所赏识,屡次受邀去山西与之搭档配戏。还有延长县蒲剧花旦宋梅桂主演的《梵王宫.挂画》、《探阴山》,是该团最走红的“王牌戏”/观众中盛传着“宁看梅桂两不走,不喝二两好烧酒”的赞美之词。在1960年陕西省戏曲会演中,宋梅桂以《探阴山》中柳金蝉一角,名列表演一等奖榜首。后又被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1.3“关停并转”的低潮时期。
从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夕,除宜川县外,各县蒲剧团纷纷下马,陆续转演秦腔。但在此“山穷水尽”之际,却有过一段“柳暗花明”的短暂高潮。这便是“文革”后成立的甘泉县蒲剧团。此团演员阵容庞大,且拥有诸如姚建芳(须生)、王桂香(小生、武旦)、王彩云(花旦青衣)等一批造诣较高的尖子演员,在延安地区乃至古城西安引起强烈轰动。外境人到甘泉县如未看到姚建芳、王桂香的演出,无不视为一大憾事。1980年7月,甘泉县蒲剧团应陕西省文化厅、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邀请赴西安演出,首场由姚建芳领衔主演的《薛刚反唐》开门见彩,一炮走红,当演到《跑城》一折时,姚充分发挥了蒲剧老生的走、跑、颠、扑、跌、坐等做工以及帽翅、袍带、水袖、髯口等特技,掌声如潮,经久不息。连演十余场,场场爆满,深受广大观众和文化界专家的赞誉,墨遗萍、李尤白等名流赋诗赞扬。西安的蒲剧观众自从由著名蒲剧表演大师王存才、阎逢春、王秀兰领导的剧团在抗日战争湖器别秦归晋后,三十多年难得有欣赏蒲剧的机会,这次看到甘泉县蒲剧团的精彩表演,大饱眼福,欢腾雀跃,掀起了一阵不小的蒲剧旋风,为延安地区蒲剧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八十年代后期,在延安地区戏剧演出市场一度疲软的严峻形势下,甘泉蒲剧团难以为继,被迫停办。致此延安地区仅仅保留宜川县一个蒲剧团。
2.现状分析
蒲剧团体在延安地区的逐渐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经济因素,又有管理工作问题。从观众方面看,尽管在延安地区同山西隔河相望。群众一贯爱看蒲剧,尤其是农村的老年人中不乏“蒲剧密”,但陕西是秦腔的家乡,爱看秦腔戏者毕竟占多数,加之,蒲剧的老观众日益减少,而不少听惯了流行歌曲的青年人对秦腔亦无兴趣,何论蒲剧。剧团一旦失去观众,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是观众的“断代”问题,此其一。从剧团本身看,体制改革不深入,管理不完善,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加上名演员少,演出质量差,经济拮据,入不敷出,地方财政无力补贴,日子难过,一散了之,此其二。再从一些上级有关领导的知道思想来看,对戏剧的萧条和滑坡不是从改革中找出路,而是抱着“甩包袱”的态度,所谓“自生自灭”、“生死由之”是也。笔者窃以为,此乃一些县级剧团“解体”的重要原因。
3.展望
蒲剧在延安地区能否再度崛起呢?回答是肯定的。延安地区广大群众对这一优秀剧种是不会遗忘的,他们欣赏蒲剧的习惯和爱好是泯灭不了的。随着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单一的秦腔断然满足不了他们对戏剧艺术的渴望。象前辈那样迷醉以蒲剧艺术将在预料之中。如同秦腔的振兴一样,蒲剧艺术在延安地区将重振雄风。
蒲剧须生泰斗--盖天红(作者:稽古轩)
盖天红是蒲剧前辈艺人,工须生。原名康世仁,襄汾县人氏, 后入赘万荣县一王姓人家,遂改名王占胜。长期在夏县蒲剧团演 戏,现在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夏县人恐怕都知道“囔鼻子“,因 盖天红说话瘟声瘟气,似鼻子不通,当地称为“囔鼻子“。蒲剧 界老艺人也常背后这样称呼他。
盖天红艺术成就极高,幼功特别扎实,文武全才,唱做俱佳。 称之为泰山北斗并不为过誉。常演的文戏有《雁塔寺》,《芦 花》,《八件衣》,《反徐州》,《捉放曹》,《法门寺》, 《大报仇》,《杀庙》等,武戏有《淮头关》,《宁武关》, 《会孟津》,《黄逼宫》,《盗牌》,《伍员逃国》等,能戏至 少在二百出之外,旧时一个行当的当家演员(行话叫头套,注: 较大的蒲剧老班社都有双套演员,类似于后来的A、B角)都能应 承本行当的所有的戏码,旧时如果应庙会或村镇之邀演出,很可 能要应承管事的人的点戏,一般他们都会点此班社出名的剧目, 偶有刁难的,点出冷门戏,演员即使不拿手,但要能应承,倘若 没有一、两百出戏是当不了大班社的当家演员的。盖天红在旧时 就享有盛誉,没到一处演出,观众就会说:“名字没起错,真是 盖天红!“。盖天红的文戏以《雁塔寺》为最。《雁塔寺》唱做繁重,现 已失传多年,这出戏在城楼上唐王有大段的唱腔, 这出戏的唱 腔优美流畅、瓷实粘弦、富有感染力,尤其身段动作非常优美、 到位,与锣鼓配合的丝丝入扣,抬手、动脚、捋须、搭腿、摆头 等自然的跌宕都在锣鼓点之内。这段唱腔的唱词也非常丰富,每 次表古可表不同的古人。在城楼上把大将赵总兵比古人时,一次比赵云,下一次可能比关羽,再下次可能比伍员,如“闪上了 的伍子胥,临 潼斗宝将军的威名震,十八路诸侯各个皆寒心,他伍门犯下灭门 的罪,立逼的将军逃了国.....“;还有“闪上了我朝的赵总兵, 我把将军方有一(的)比,比就了三国的赵子龙,长坂坡(啊,拖腔)将军的威名震,七进七出杀曹兵,曹操土台传下一道令, 张郃剜就了陷马坑,一时将军没防住,连人带马跌进土坑,张郃提叉要性命,凤凰点头把身躲,连人带马齐出土坑,一来是幼主爷的洪福借重,二来是将军哎嗨嗨武艺强啊.....“;“